top of page
DSC_3241.JPG

鳳園文化生態

鳳園簡史

「鳳園」的由來 

鳳園村建村歷史已有300多年,最先由姓麥、葉、薛、黎、莫、韋等族人士定居到鳳園,老圍內這六姓人家,組成陸陞堂,解「六姓人」的意思。築起圍牆是為了保護村民生命和財產免被山賊搶掠之用。村莊被左右兩山環抱著。左邊的稱為「青龍」、右邊的稱為「白虎」,因山形像似鳳凰,因而改名為「鳳園村」。

原居民生活 
鳳園村原居民多為「客家人」,原於中國大陸南頭、沙頭角附近一帶打魚謀生,遷往鳳園開墾耕種。最初,開墾鳳園谷作耕種十分困難,要翻土清除樹根才可耕種,生活清苦。然而,因為山谷有三條小溪,全都會川於鳳園,所以水源充足,有利耕種;加上打魚作業,風險比較大,漸漸多數村民都留在鄉村耕種過活 。

近代發展 
由於水源改變,入口蔬果激增,令農耕維生愈趨困難。加上1979年政府發展大埔新市鎮,大幅填海,興建工業區,經濟轉營,出外就業謀生機會提升,加上租或賣地的收入比較繼續耕種為大,生活方式有所轉變。1980年,政府把鳳園老圍北面近山處約42公頃的山谷地區列為「鳳園谷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」,限制居民使用該區內之土地。2004年大埔環保會在村內成立「鳳園蝴蝶保育區」,保育及推廣鳳園谷的生態多樣化及村內的文化特色,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。

鳳園擁有高生態價值的三大原因

1. 河谷地形(地理因素)

鳳園谷背靠九龍坑山和沙羅洞,從山下流的小溪全都會川於鳳園,給予這裏的野生植物、動物和農作物充足水源,滋潤和孕育出各種生命。

 

2. 風水林植物多樣化(生物因素)

風水林是傳統圍村建築特色之一。在圍村建起時,村民都會保留圍村後的大片林地,即「風水林」,相信會令圍村風生水起。因此,村民會特意保護風水林,閒雜人等不可隨意進入。風水林的人為騷擾亦減至最低,植物生長茂密,多樣性同樣較高。

 

3. 果園及耕種活動(人文因素)

從前鳳園村村民以務農為生,耕種活動豐富,經濟作物除了養活村民,部份植物(如︰荔枝、菜心、薑花、蕉樹)亦是蝴蝶幼蟲和成蟲的食物,村民生活和蝴蝶多樣性息息相關。

bottom of page